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遗体整容师--善心妙手守护生命最后尊严

上海墓地:遗体整容师--善心妙手守护生命最后尊严

上海墓地:遗体整容师--善心妙手守护生命最后尊严

    上海墓地网报:遗体整容师这项工作神秘而令人生畏,其内容是为逝者化妆整容,让其面容尽可能恢复到生前模样。他们因与逝者近距离接触,经常遭到外人的误解和排斥,但他们却为逝者带去最后的尊严,让逝者家属得到一丝慰藉,这给了他们坚守下去的理由。小编盘点了一组遗体整容师的工作片段,以此致敬这群最可爱可敬的人。

    国家级遗体整容大师夏开宝:“让逝者体面离去,我们干善事”。

    2017年3月28日,清明节前夕,记者走进国家级“夏开宝技能大师工作室”。下午1点30分,南京殡仪馆地下化妆室,遗体整容师开始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他们要为第二天举办遗体告别的逝者装扮。换工作服、戴口罩、戴手套,接过一张“运行单”,仔细核对后,28岁的整容师刘进龙推着床,迅速走向放遗体的冰柜。“要给逝者换衣服的。”夏开宝在一旁提醒徒弟,小刘转过身,会意地点点头。从1.5米高的冰柜里取出遗体,脱掉旧衣服,刘进龙拿着热毛巾,擦洗逝者全身。“水温要45℃左右,过烫会烫伤皮肤。”从头到脚,他仔细擦拭遗体,然后,给逝者穿上新衣。放好头枕、脚枕后,他将盖被整整齐齐盖到逝者身上。推着化妆台,80后化妆师孙情走过来。化妆箱里,有油彩、白油、调色板、油笔、镊子。站在遗体前,他忙碌起来。“化妆师轮流值班,今天是孙情,有49个逝者要化妆,估计要忙到夜里十点钟。”南京殡仪馆馆长马艳告诉记者。 19岁入行,今年58岁的夏开宝已在遗体整容行业干了近40年。“让逝者恢复生前模样,让他们体面离去,我们干的是善事。”夏开宝这样理解自己的职业。2014年11月,捧回“国家级大师工作室”的牌子时,他十分欣慰:“辛辛苦苦,风风雨雨,这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荣誉。”“正常去世的人化妆简单,难的是特殊遗体。”夏开宝说,特殊死亡的逝者,很多没有鼻子、嘴巴、眼睛、耳朵,有时甚至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想要恢复生前模样,难度很大。“所以我们还要懂一些医学、化学、美容学、雕塑学的知识。”(新华日报 宋金萍)

    走近“中华殡仪整容第一人”刘瑞安: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

    初入这一行,他是无知无畏的20岁青年;35年后,他是民政部授予的遗体整容技能大师,曾为多位逝世的国家领导人、知名人士整过容。他修饰了无数逝者的容颜,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 55岁的刘瑞安被盛誉为“中华殡仪整容第一人”,他见过太多死亡,太多离别,也见证了中国殡葬业的巨变。鬓发已经斑白的刘瑞安,对很多东西都看得很开:“人啊,就好好活着吧。对得起他人,对得起自己,千万别有遗憾。” 2015年3月23日早晨,初春的寒意里,记者走进了刘瑞安所在的八宝山殡仪馆遗体整容工作室。该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是全国第一个遗体整容工作室。在民政部网站的科技技能人才一栏中,一篇文章这样介绍刘瑞安:他被盛誉为“中华殡仪整容第一人”,经他付出巨大心血形成的46项遗体整容技术中,有17项收入国家职业标准。 1986年,民政部在上海举办全国殡葬行业防腐整容培训班,刘瑞安作为八宝山殡仪馆的代表前往参加,顿时大开眼界。刘瑞安突然觉得,这一行似乎远远比他想象的要深奥。它不仅仅是人们传统理解上的殡葬,“实际上它跟医学、雕塑、美术等行业都有所关联。” 殡仪馆当时的条件有限,刘瑞安决定自己创造条件。给死者做防腐,在注射药物时自制压力泵。给因车祸等毁容的逝者修饰遗容时,刘瑞安也会琢磨缝针的技巧,希望能让逝者的面容最大可能地恢复到生前的样子。为了让逝者能够栩栩如生,刘瑞安还曾去工艺美院进修过雕塑课。他被同行称道的另一个技能是,对于逝者身份拿捏得到位。上世纪90年代,刘瑞安有幸被选中为一位逝世的中央领导人负责整容,因将其面貌恢复得栩栩如生,刘瑞安得到多方认可,整容技术精湛的名头,就是从那时传开来的。自那之后,找他的人越来越多。这之中有太多耳熟能详、如雷贯耳的名字,但刘瑞安并不刻意去记。(京华时报 陈荞)

    全国殡葬行业的“上海工匠”王刚——为留住逝者最后的尊严。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业务科副科长,遗体整容高级技师——王刚,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技能大师、201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上海工匠”等荣誉。不是迷信,很多时候面对逝去的人,我能想象和感受到他们的状态,一定有很多不舍与遗憾。”在龙华殡仪馆工作室内,从事遗体整容已有20年的王刚一句一顿地说道。话语中带着一份沉重,也透出一份坚定,“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尽可能弥补一些亲人的伤痛。哪怕是帮逝者把头摆正,把手放平。” 2015年8月的经历,王刚至今记忆犹新。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夺去165人宝贵生命。大部分遗体在爆炸中受到严重损毁,王刚与其团队承接了复原消防战士遗容的任务。 “那些无法复原的组织,我们只能在颅骨上塑形,几张老照片成为我们之间唯一的交流。”他说,为了让战士们早日安息,他们通宵达旦。历时19个昼夜,共有10位面容缺失的消防战士在他手中找回“最初的容颜”。为了能高度还原逝者容颜,曾前往加拿大学习进修,归国后在传统修复技术的基础上,不断为遗体整容化妆融入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科技含量。他刻苦钻研遗体躯干四肢骨骼拼合、面部五官重塑及损伤表皮修复等技术,通过三维立体激光扫描、三维成像处理、骨骼固定、胶原填充、雕塑倒模,并运用3D打印技术对遗体进行修复,相似度达95%以上。尽管使用新技术,王刚丝毫不敢懈怠。他说,为了让家属感知逝者最好的状态,他依然会为植一条眉毛花费两三个小时,“行业里有这样一句话:‘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我们承载的是逝者最后的尊严。”(解放日报)

    最美殡葬人申知:用温情和隐忍守望生命终点。

    她的职业,驻足在生命旅程的终点,常跟遗体亡灵接触,却被世人视作不吉利、不干净。她的工作内容,外界听来都会胆战心惊、心有余悸。生活中,她从不敢主动跟人握手,不说“再见”,过年不轻易跟人打电话…… 她叫申知,从投身殡葬界的纤纤女大学生,历经22年成了湘潭市殡葬事业队伍的中坚力量。有一次,殡仪馆收到一具因车祸导致肢体残缺的遗体,家属悲痛不已。“希望能还原逝者生前的仪容。”申知告诉记者,虽然难度很大,但她耐心地组织同事们设计了整容方案,最大程度将遗体进行了还原。当家属看到亲人完好的遗体时,很欣慰,拿出重金要酬谢,却被申知婉言谢绝了。 “每个生命都值得敬畏和尊重。如果能让每个生命最后的旅途走得更平安,能让他们的灵魂感受到尊严,我觉得很神圣,很崇高。”申知说。服务逝者之余,殡葬人更多的是为生者服务。由于伤逝带来的悲怨情绪占据家属内心,殡仪馆“丧闹”现象非常高发。而多年来,申知总是凭着爱心和隐忍,将一个个矛盾化小、化无。 “家属承受失去亲朋的痛,就像婴儿和母体分离一样。面对他们,我们只有做到更专业、更温情和更真诚。”申知对记者说,在她看来,每一个愤怒的背后都有一个需求没有被满足,其中的潜台词其实是“你帮帮我吧”。为了更好地帮助逝者家属调适心理,她在2010年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用专业、专注,赢得了家属的理解与尊重。(新华网 谢樱)

    “90后”入殓师辛沙沙:“看过太多生死,拥有一颗简单的心”

    辛沙沙是济南殡仪馆的一名“90后”入殓师,2012年她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后考到这里,已经工作四年多了。现在辛沙沙已经是高级遗体整容师。她每天至少会为6具逝者遗体整容修复,从业至今,经过她手整容的遗体达到6000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孩子从事遗体整容这份特殊的工作,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压力、别人异样的眼光,甚至有时连家人和朋友都难以接受辛沙沙的工作,给她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作为一名殡葬专业的毕业生,辛沙沙的感受更深刻。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她的父母是一万个不同意,因为在父母看来殡葬行业是一个晦气的职业,从事殡葬工作也会引来乡邻的歧视和侧目,家人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当时父母根本不愿意给她交学费,父亲甚至扬言要与她断绝父女关系。由于辛沙沙的坚持最终父母还是做出了让步,就这样辛沙沙几经周折、满含委屈的走进了大学校门。说起辛沙沙第一次独立整容,是一具年轻女子的遗体。当时家属要求殡仪馆希望由一名女性为他们的女儿穿衣整合,师父决定让辛沙沙自己独立完成这个任务。辛沙沙努力的克服恐惧,觉得别人能做她也一样能做好,通过缝合、调色、画眼影、腮红,最终家属表示很满意,辛沙沙内心觉得很有成就感。辛沙沙说,她现在很喜欢这份职业,虽然一开始有过害怕也有过退缩,但是那段时期已经熬过来了。只要辛沙沙开始工作为逝者画妆容,她就会仔仔细细去做,她说这毕竟是人生最后一场,希望逝者走的庄严,所以都会用心去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看过太多的生死,让90后辛沙沙更能明白生命的可贵。一有空闲,她就端起书本读上一会,她说:“人生要有个好身体,有正确的价值观,只要不断的学习,一定可以活的精彩”。(齐鲁网)

 

【 字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