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墓地资讯 > 墓园文化 >上海墓地 殡葬设计界的美容大师,让老墓区重焕“童颜”

上海墓地 殡葬设计界的美容大师,让老墓区重焕“童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愈发明显,近几年,“老龄化”更是大众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

而在大众目光不曾注视的角落,墓地,也正在经历着老龄化。

一方面,新墓地的建设放缓导致老墓地的比例相应增长,另一方面,老墓园本身从功能到文化、从景观到生态......已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衰老,成为了这些墓地的真实写照。

作为精神生命的载体,墓地的衰老是否真的不可避免呢?

天泉佳境 选择用设计给出答案。

我们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老墓区改造案例,为场地注入新的活力,产生新的价值,以设计为风帆,向着生命的大海重新起航。

第一例改造项目为武汉万福净土陵园

园区位于武汉市东部组群新城阳逻经济开发区内,园区总规面积1224亩。我们选取了其中的四大老旧墓区作为项目改造的重点区域。

福亨区是整个墓园的高端产品区,但是基于景观与文化缺失,动线枯燥单一,产品形式过于传统等现状,该区块销售遇到瓶颈。以此为契机,设计通过对该区域内几块未开发的台地进行重新梳理,打破原有墓区之间的割裂感,增加错层关系,增强空间风貌,改善交通流线,使得整体景观效果更为丰富多彩。

福乐区则进行针灸式微调,从入口开始,在不影响已排产品的情况下,将现状地形稍加扩大,打造福乐区核心景观点,不仅增加了休憩空间,更增强了入口的仪式感,以小区域的改动提升整个园区的环境效果。其次,对墓区进行路网优化,选取了石质挡墙、水洗石、砾石等较为现代的材质来进行道路铺装和立面装饰,改变呆板的交通流线,对空间进行引导。

福星区由老墓区和空地两部分组成,其老墓区整体台地形式单一,文化内涵缺失,景观风貌不佳。因此,我们将老墓区的改造和空地的建设相结合,以文脉承接的形式,打造专属的特色文化空间。设计选用禅意文化作为承接的核心,与山水元素、现代风格相结合,以现代禅意风格打造主题园区——归尘境

福禧区则是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为引,将生命、时间、舟作为设计元素,结合武汉当地人文景观、江河文化等内涵进行提炼,以“一叶兰舟”命名主题园,呈现福泽山水,观渡一方净土的主题园区。

第二例改造项目为潍坊灵山仙庄

其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南部,一期规划红线范围约为273.4亩。项目定位是以生态节地的殡葬改革政策为方向,以公益生态为主导设计原则,融入潍坊独有的人文文化,成就一座生态、自然、人文的现代墓地。

改造从主轴开始,在狭长的中轴空间内结合院落空间的转折,拆解视线焦点,营造出层层递进的主题空间,打造人生历程的“启——观——思——驻——归”的“浮生五境”专属体验空间。同时提取龙凤文化、灵山文化,将其多元化解析重构,形成“龙凤合鸣,毓秀灵山”的文化景观。以此回归对人和文化的关注,“以人为本,文化为脉”,把场地搭建成一个链接生者与逝者,对话生命的体验脉络。

其次则是公共道路的改造。园区现有道路等级划分不清晰,道路宽窄不一;存在着土地空间浪费、流线混乱、设施陈旧、安全隐患等诸多不利因素。

通过园区内部道路梳理,将园区道路统一考虑,规划制定宽度及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形成具有合理交通组织关系,产品优化重组的新型道路空间。且合理利用道路周边的土地,在保证绿化效果的同时,有机结合一些小型生态节地产品,提高土地利用率。

此外,园区东南角的边角地由于地理位置不佳,多年来未被开发利用,此次规划设计,着眼于园区整体规划提升,同时也兼顾边角地的开发利用,融入多元化生态节地型产品,赋予其新的生机。

未开发墓区则根据所在的地理位置提取“山、水、书”元素,采用国画手法描绘园区,秉承“儒风·墨痕·山水·林园”的匠造精髓,以空间为纸,景观为墨,点山染水,用现代手法描绘“山水书院·墨韵仙庄”空间情境。

第三例改造项目为句容兆文山公墓

项目位于句容市兆文山,现状区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烈士陵园 6.76 亩、 原有墓区14.3墓、新建墓区6.3亩。兆文山公墓的改造设计理念则是以自然山水为依托,以状元文化为核心,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新中式的风格,打造依山傍水、舒适自然的生态人文纪念园。

改造区域可分为烈士陵园和新老墓区两个部分

烈士陵园的改造提升则是通过文化与景观两方面。

文化方面,烈士陵园中现有一座英雄纪念碑作为整个广场的中心构筑,前端铺设大面积硬质,没有形成空间的过度,因此,通过增加文化地雕与主题纪念雕塑在空间上形成递进关系,在园区品质上提升文化内涵。同时,在园区内部细节处同时也做相应的提升处理,现有场地肌理已经落成,通过增加局部节点景观与铺装设计,进一步完善场地文化内容。

景观的改造提升方面,主要以绿化为主。前端广场区域面积过大,平时祭扫主要位于纪念碑近端,因此选择保留近端广场 ,将入口广场改为绿化草坪空间,入口台阶处植物组团搭配种植,提升入口形象。同时将高大乔木移栽场地周边区域,内部乔木进行修剪与补种,改善植物围合不均、局部松散及乔木大量遮阴的情况。

原有墓地改造及新建墓地设计则是采取因地制宜的手法。

原有墓地建设前期缺乏整体规划,不仅绿化空间不足、硬质过多、白化现象严重,而且缺乏地域文化属性。对于殡葬行业而言,墓地作为逝者的落叶归根之处,应当具有属性鲜明,主题合理的文化内涵,提升改造从规划着手,进行分区处理,明确交通流线,通过必要节点景观设计丰富墓地文化。

首先,老墓地根据外围环境的现状情况,采用多种隔离措施,形成由内而外的墓园公园化景观。由于场地内部没有太多空间用于遮挡,因此借助围墙和高大乔木进行遮挡,以形成多层次立体景观防线。

其次,在台地内部,局部增加组团绿化,在进行绿化遮挡的同时,丰富陵园的空间层次感,提升景观性。并调整墓间道路的宽度,以增加绿化空间,绿化形式则采用灌木和草坪。同时,充分利用老墓地部分未落葬墓碑,减少零星墓碑数量,穿插种植大乔树种,从而达成由点—线—面的整体墓地上层空间绿荫效果,进而提升陵园景观性以及生态性。

而在新墓区的设计中,充分吸收了句容当地的特色文化和园区独有的特质,如状元文化、山水文化、山石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都成为我们打造墓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核。

在主要出入口的视线焦点处放置“句容兆文山陵园”的入口标识,配以山形的景观小品和造型红枫点缀。半圆形的入口广场周围以植物围合,整体既作为陵园外到内的过渡空间,同时也起到遮挡背后墓区的作用,从而提高陵园整体形象。

墓地与台地之间放置草坡,用植物造景的自然方式缓解台地之间的高差,同时形成绿化遮挡带。以自然流畅的曲线道路,打破直线的呆板印象。适当种植红枫和枫树类色叶植物,丰富园区季相景观。挡墙的形取自山形,上面刻有李春芳的诗句,也作为一处文化墙,宣扬状元文化。挡墙前适当点缀山形景观小品。

在园区重要节点布置景观廊架,周围以植物围合,用芳香植物点缀,并攀爬爬藤植物,形成生态廊架;地面铺设曲水流觞,并与句容地图相结合,形成与句容相关的文化地雕。整体营造安静惬意的景观环境。

将挡墙与壁葬产品相结合,充分利用竖向空间,丰富墓葬产品类型。在墙上设置句容山水文化,墓葬产品错落布置其中,实现墓葬产品的景观化。

墓地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老龄化”,但其作为精神生命的载体,其生命属性却不会被时光侵蚀。我们只需用设计赋予他们新的活力,他们便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而生命的印记,在这里永远年轻,永远熠熠生辉!



【 字号:

返回